文/忠犬七公
跳伞、飙车、枪战。
变装、色诱、美女。
时隔16年,带着熟悉的配方,新版的《霹雳娇娃》又一次登上了大银幕。
如今女性特工片套路化越发泛滥,好莱坞重启这样一个十多年前的经典IP,是“炒冷饭”还是推陈出新,这的确让观众生疑。不过从市场表现来看,《霹雳娇娃》在内地上映首日,其票房仅次于国产新片《大约在冬季》,看来女性特工片在观众心中总有一席之地。
全新的主旨、惊险的打斗、抓耳的配乐……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,新版《霹雳娇娃》都是在用当下的语言讲述一个关于女性特工的故事。相比十多年前的市场环境,无论是女性特工片的受众群体还是其内容程式,都发生了巨大变化。不经意间,女性特工片进行着属于自己的转型。
痛快淋漓的局部亮点,无可奈何的整体平庸
痛快淋漓,是对一部女性特工片的最好褒奖,换言之,这类电影被默认为“爽片”。观众如果带着这样的心理预期去看《霹雳娇娃》,自然会发现不少亮点。
以“霹雳”论,各种桥段的设置足以让观众肾上腺素飙升。从高空跳伞到车辆追逐,从枪战场面的火力全开到赛马戏份的策马奔腾,几位女特工上天入地,无所不能。伴随着爆炸和格斗,她们折腾的过程足够“霹雳”。
以“娇娃”论,三位女演员各显风采,赚足观众眼球。克里斯汀·斯图尔特自《暮光之城》系列后,一直以短发的干练造型示人,谋求转型的态势明显。尽管开场的戏份里她以长发示人,然而摘去假发之后在直升机上飞吻的段落,尽显其飒爽英姿。
在今年凭借真人版《阿拉丁》走红的“茉莉公主”娜奥米·斯科特,不以武力见长,而是依靠自身的科学技能成为团队里的技术担当。超模出身的埃拉·巴林斯卡则靠着矫健的身姿,承担了主要的格斗戏码。三人分工明确,演绎出不同的“天使”风采。
只是在这些痛快淋漓的感官刺激背后,是电影在故事层面上的老套。
从特工片的发展趋势上看,自冷战结束、东西方对抗的大环境消失之后,特工片里反派的段位逐渐下降,从国家实体沦为各种非法组织。而且反派们也在不断丧失追求,过去动辄谋求毁灭世界,现在只想搞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者靠黑市大发横财。
在新版《霹雳娇娃》中,各方势力聚焦争夺一项可以作为武器的高科技人工智能,而在2000年的《霹雳娇娃》里,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高科技。
十几年过去了,依然如此,反派还真是与时“惧”进,只跟高科技过不去。电影中的反转设定,更是和老版如出一辙,以至于任何对特工片稍有积累的观众,都可以轻易看破。
当来自冷战的养料被特工片逐渐消耗殆尽,曾经新意不断的故事成为陈词滥调,在此趋势下推出的《霹雳娇娃》,注定了不会让人惊艳。身为该片导演、编剧和演员的伊丽莎白·班克斯,其对剧本的把控能力,明显不如她的演技。
因此,局部亮点和整体平庸成了大部分观众对新版《霹雳娇娃》的直观印象。
女权主义的伸张,平等意识的呐喊
“我认为女人可以做任何事,女人和男人一样,对自己的事业有自由选择的权利。”新版《霹雳娇娃》里这样的表达,放在2000年版的《霹雳娇娃》里,几乎不可想象。
2000年,由热门美剧《查理的天使》衍生而来的电影《霹雳娇娃》上映,这部由卡梅隆·迪亚兹、德鲁·巴里摩尔和刘玉玲三位女演员出演的女性特工片,因为融合了动作片的火爆场面和女特工的性感撩人,在票房上大获成功,风靡一时。
其影响力之大,更是引来了诸多效仿之作。抛开2003年由原班人马打造的《霹雳娇娃2》不提,像港片中的《夕阳天使》《赤裸特工》等电影,明显和《霹雳娇娃》有着直接承袭的关系。
在老版的《霹雳娇娃》中,查理是关键角色,这个神秘的男人一向“神龙见首不见尾”,只是通过电话来传递指令。在新版中,查理是男人这样的设定被彻底颠覆了,查理的真实身份变成了一个使用变声器的女性。
这一颠覆赋予了这群战斗天使们完全不一样的转变:从替男人卖命到为自己战斗。
可以说这一颠覆是如此彻底,完全打破了之前的核心设定,把《霹雳娇娃》从讨好男性观众变成了对女性权力的争取。片中大段对白都在强调女性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意识,也可以看出身为女导演的伊丽莎白·班克斯和老版的男导演约瑟夫·麦克金提·尼彻有着本质区别。
在人设上,三位“天使”也发生了变化,从过去三个都能打,变成有头脑、有力量的梯度搭配:“天使”很能打,“天使”爱美丽,“天使”同样有智慧。经历了“me too”运动洗礼后的好莱坞,这样的“全面发展”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三个女主角,三种不同肤色,这固然会招来好莱坞固有的“政治正确”之类的讥讽,但同样也体现了导演“不同肤色的女性都可以争取自己的权力、掌握自己命运”的表达倾向,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平等意识。
在女性特工片里,如此积极高调地发出自己的声音,可以说相当罕见。
爽片不论男女,共享资本逻辑
回头去看2000年版的《霹雳娇娃》,那绝对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男性爽片。
电影为了展现几位“天使”玲珑的曲线和诱人的身姿,采用了“拳脚制敌为主,色诱制敌为辅”的手法,枪支基本沦为了摆设,可见其欣赏主体明显是男性向的。
在主打美女的电影里,其他一切元素都可以退居二线。故事可以不行,但女主角必须抢眼,因为吸引不了眼球,就意味着取得不了理想的票房。
在“美丽无罪,性感有理”的旗号下,大量粗制滥造的女性动作片应运而生,以廉价的感官刺激来赚取票房。总有观众为此买单,于是炮制这类电影成了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。
但是潮流总会变化,伴随着男性审美疲劳和女性观众的崛起,大银幕上的女性形象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像过去《007》系列特工片里只担当花瓶的女性形象,如今逐渐变少。像《碟中谍6》里的白寡妇之类独立有个性、美貌又不失智慧的女特工成为了新潮流。
如今赚取男性眼球已经不是女性特工片的唯一追求,塑造独立自强的女特工,迎合女性观众口味是当务之急。那些中性着装、气质凌厉的女特工才是最受追捧的。
如果说过去的女性特工片热衷于给她们找男朋友,那么现在的女性特工片更倾向于给她们找女朋友。像2017年的《极寒之城》,一定要给女特工安排一段百合戏,才符合其炫酷的气质。
在新版《霹雳娇娃》中,女性特工们时而身着时装,在歌筵舞席上觥筹交错,倩影翩翩迷倒一众男人。时而出手对敌,在惊鸿一瞥的瞬间使出一记杀招。身份交错变化而女主角游刃有余,这样的状态正是很多女性观众梦寐以求的。等到了变装环节,琳琅满目的服装,更是直击每个女人内心的渴望。
在影片结尾的高潮部分,众多男性角色先后倒下,只有那些女性角色在镜头前傲然而立。这种冲击感也是一种巨大的满足,这更坐实了新版《霹雳娇娃》女性爽片的立场。
透过女性特工片的潮流更迭,从女主必须美到女主必须酷的转变,看起来似乎是女性对自身权利的追求和女性意识的觉醒,少不了的是商业运作下的资本逻辑。
《霹雳娇娃》这样一个向男性观众贩售性感的经典IP,摇身一变,成为展现女性独立和挣脱束缚的鼓吹者,多少有些讽刺意味。看来标榜再多的主义,终归还是为了生意。
好的IP能够在市场上左右逢源,无论它的受众是男性还是女性,无论流行的思潮是男权还是女权。从这点来说,《霹雳娇娃》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聚宝盆。
发布于:北京
百幻影视